三年级科学黄雪萍1月份1+X评价
一、学习内容
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第4~8课。
二、学情分析
制作简易的雨量器,看似比较简单,根据三年级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学习理解能力,雨量器的制作会存在一定的误差,从而导致测量降水量不准确。学生对天气现象有一定的生活体验,知道下雨是降水的一种形式,但较难理解下雪、下冰雹也是降水。
从第1课开始,学生每天在收集天气数据完成“天气日历”的同时,其实已经在观察云。他们用晴天、多云、阴天来描述并记录对云的观察。在观察过程中,他们一定对天空中云的多少、形状等产生兴趣,他们也已经意识到不同的云将给我们带来不同的天气。对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来说,确定风向是一件困难的事,他们不清楚是把风吹来的方向确定为风向,还是把风吹去的方向确定为风向。
经过一段时间的天气观察和记录,学生已经在天气日历中记录了很多天气信息。但是,学生所记录的信息数量较多且零散,缺少整理和分析。通过前面的学习和根据日常生活中的经验,学生们已对天气预报并不陌生。但是天气预报究竟是怎么样制作出来的,三年级学生几乎都是不知晓的。学生学完本单元前7课气象学内容的基本知识后,脑海中对天气的观测方法认知基本就停留在最基础的层面,加上校园气象站条件有限,很多先进的仪器无法引入,因此气象学涉及到的前沿科技,学生了解甚少。
三、月教材分析
第三单元第4~8课,判断雨量器中的冰或雪是否也是降水量的一部分,让学生明白下雪、下冰雹等也是降水,从而完善“降水”的概念。观察云的活动是让学生知道气象学家区分晴天、多云天和阴天的标准。在观察天空中的云时,应按照这个标准将观察到的结果记录在“天气日历”上。对云进行分类的活动,是通过阅读教科书了解气象学家区分积云、层云和卷云的方法,思考气象学家是按什么来给云分类的。
“天气”单元中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是学生学会收集、记录和解释自学习本单元以来将近一个月的当地天气信息。“预测未来天气,制作天气预报”。这一内容是在学生的发展需求的基础上,对本单元内容进行了延伸与拓展。目的是让学生更加清楚地了解天气预报是如何做出来的,也为了更好地激发他们对研究天气的兴趣。通过活动,学生综合所学的天气知识,体会科学技术对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降水量的多少可以用雨量器来测量。
⚪风可以通过自然界中事物的变化来感知,可以用风向和风速来描述。
⚪根据云的形状一般可以分为积云、层云、卷云三大类。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晴天、多云天和阴天。
⚪气候和天气的概念不同,气候是一个地区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
⚪制作天气预报,大致有以下五个步骤:数据收集、数值天气预报、气象员做出预报、天气会商、发布天气预报。
科学探究目标
⚪制作简易的雨量器,并学会用简易雨量器测量降水量,完成“天气日历”的记录。
⚪自制简易小风旗。用自制的小风旗测量风向和风速,并记录观察结果。
⚪根据云的多少区分为晴天、多云天和阴天,并用简图进行记录。
⚪统计、分析“天气日历”上收集到的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对天气情况进行解释。
⚪能够根据资料了解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
科学态度目标
⚪保持对天气现象观测的浓厚兴趣,培养认真仔细的观察习惯,能在课后持续地进行降水量的观测。
⚪在对云的研究中能保持浓厚的兴趣,在课外认真完成“天气日历”中关于云的观察。
⚪感受到长时间进行科学观察和记录的重要意义。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工具的使用提高观测气温的精确性。
⚪了解随着科技的发展,降水量的测量会更精确。
⚪使用工具能使对风的观测更准确。
⚪意识到天气变化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了解并意识到天气的变化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休戚相关。
⚪意识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天气预报包含的信息越来越多,制作过程越来越精密。
教学重点
⚪制作简易雨量器,学会用雨量器测量降水量。
⚪用自制小风旗测量风向和风速,并记录观察结果。
⚪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晴天、多云和阴天。
⚪对长时间观察记录的天气信息进行分析和整理,了解天气变化的一些规律。
⚪ 了解天气预报的制作流程,体会科技的发展。
教学难点
⚪课后长期地进行降水量的观测。
⚪利用身边事物对风向进行观测。
⚪根据云的形状判别云的三类形态。
⚪分析、概括天气变化的规律。
⚪了解天气预报的制作流程。
四、作业评价
《科学课堂作业本》是在课堂上完成的一项作业,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业本的使用其实就是巩固知识、强化技能、发展思维的重要途径,也是反馈、调控教学过程的实践活动,也是在老师的指导下,由学生独立运用和亲自体验知识、技能的教育过程。我是这样评价课堂作业本的:
1.第一次书面批改:课堂作业本,我们一般在课内完成然后上交进行批改。
2、第二次面批订正第二次批改,针对课堂作业本有错的孩子,进行面批订正。然后在他们本子上已经订正的地方,打钩进行二次批改。同时在等级上加☆表示订正后的表扬和鼓励,让有错的孩子不会失去信心。
作业剪影:
作业分析感悟:
作业的科学性应该是有利于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盲目地追求数量,甚至让学生抄几十遍。这样的效果不仅不大,反而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养成不良的作业习惯。本月的作业将知识、技能的训练,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智能的开发与活动联系起来,让作业富有趣味、吸引力。这样,学生就能在愉悦的环境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五、“X”评价
“X”评价指的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除课内作业以外的其他评价方式,它是针对学生的弱项和难点开展的过程性评价活动,以此更加全面地考察学生的各方面能力。使学生认知、能力、情感全面协调发展。面向全体,关注个性,实施作业分层多元设计。利用形式多样的活动引领学生学习科学,树立学习兴趣。
(一)活动一:《测量降水量》
材料准备:透明直筒杯子、刻度带(胶带)、喷壶、水槽、学生活动手册。
实验活动过程:
1.制作简易的雨量器。思考:模拟降雨,测量降水量要注意什么?
2.模拟下雨,测这场雨的降水量。出示喷壶,视频播放使用喷壶的方法和技巧以及读数的方法。
3.学生活动,重复模拟降水三次,记录活动手册。
4.学生进行降水量测量汇报。
活动剪影:
活动感悟:
本课学生将亲自制作一个简易雨量器,并用此来测量、记录降水量。制作简易的雨量器,看似比较简单,但是三年级学生在动手能力和学习理解能力,雨量器的制作中存在一定的误差,从而导致测量降水量不准确。再通过自制雨量器测得的降水量与科学家测得的降水量进行比较,学生分析了简易雨量器的改进之处。从而帮助学生理解降水量的概念。
(二)活动二:《观察云》
材料准备:云图卡片、活动手册记录表。
实验操作指导:
(1)学生根据不同形状的云的照片,尝试给云进行分类;
(2)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实践,观察今天的云量、推测云的类别。。
活动剪影:
活动感悟:
在活动观察过程中,学生对天空中云的多少、形状等产生兴趣,他们也已经意识到不同的云将给我们带来不同的天气。学生观察对云的形状和云量的问题作深入的研究。活动中每张小卡片正面是云的图片和名称,背面是该类型云的特点介绍。这份卡片作为学生在室外观察时的拓展资料,是课堂学习上的有效补充,发挥着重要作用。小组讨论推测云的类别,小组之间也可以交流商讨。
(三)活动三:自制风向标
材料准备:一套自制风向标材料]
实验操作指导:
1.出示自制风向标,我们还可以使用自制风向标来判断风向,演示风向标的使用。提问:它是怎么判断风向的?(预设:箭头指向风吹来的方向)
2.使用自制的风向标测量风向时应注意:第一,明确所在的方位是正确判断风向的基础。第二,风向的观测活动一定要在室外空旷的地方进行。
3.出示讲解风向标制作过程,布置每个人课后制作一个风向标,比较风向标与小风旗在观测风时有什么不同。
活动剪影:
活动感悟:通过研讨活动,学生可以比较对地面物体和风向标的观测结果比较,从而体会简单工具对测量的作用。利用简单材料制作一个风向标,并用自制风向标测风向和风速。这也是一个很有意义而且适合小学生的制作活动。
(四)活动四:《我们的天气小报》
材料准备:四种天气信息的汇总表、学生用统计表、文成12月份的天气记录表。
实验操作指导:
1.每个小组分发数据材料(文成12月份天气记录表、气温统计图、降水量柱状图)
2.组内学生分配任务,相互合作,统计整理文成12月份的各项天气数据,观察体会其中的变化。
3.明确统计要求,记录数据。
活动剪影:
活动感悟:
经过这一个月的天气观察和记录,学生已经在天气日历中记录了很多天气信息。但是,学生所记录的信息数量较多且零散,缺少整理和分析。通过这个活动,学生活动,总结整理天气日历中的各项信息。发现一段时间内的天气情况变化是具有一定规律的。学生对记录的天气数据进行整理、加工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做出恰当的解释。用这些数据学生可能形成这样一个陈述:在我们学习“天气”的这段时间里,大部分时间是阴天。
五、12月份过程性评价反思
1.教学是师生双边活动,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取决于教学氛围和师生关系的和谐程度。营造一个生动、活泼、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前提和保证。
2.科学课上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提出问题,而不是解决问题。好奇是孩子明显的心理特点,他们对周围任何事物都充满探索求知的渴望,并善于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抓住孩子的好奇心理,由近及远,由浅入深地给予理解,并鼓励孩子多思考,多提问题,有意识的保护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要想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必须注意其好奇心与求知欲的培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起学生的探究活动,进而成为创新的动力。
3.解决科学课上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要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来完成,怎样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呢?按照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动手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差异进行分组,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以有利于学生间的进步。合作意识等因素方面,具有很大的随意性。要实现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就需要将班级的学生按照学习水平、能力倾向、个性特征、性别及社会家庭背景等方面的差异组成若干个异质学习小组。每个小组成员都有具体的分工,但角色应该经常轮换,让小组成员有机会担任不同的角色,以此来增强合作意识和责任感,并逐步形成一个有战斗力的群体。
项目 姓名 | 《测量降水量》 |
《观察云》4 | 自制风向标
| 《我们的天气小报》
|
夏燚 | 4 | 4 | 4 | 5 |
林圣阳 | 5 | 5 | 5 | 5 |
注:采用 级评价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