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雪萍三上科学10月份1+X评价

2023-10-06

三年级科学黄雪萍10月份1+X评价

一、学习内容

10月份学习内容为: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1单元6-8课:《加快溶解》、《混合与分离》、《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及第二单元1-2课:《感受空气》、《空气能占据空间吗》。

二、学情分析

学生知道生活中有很多物质跟食盐一样,放在水中能够溶解。对于加快溶解的方法知道一些,比如知道能通过搅拌的方式加快溶解,但是学生对于热水是否能够加快食盐的溶解速度还不清楚。对于实验方法,学生知道要通过对比实验才能得出结论,但是通过“控制变量”进行对比学生不是非常的清楚。

三年级的学生已有了丰富的生活经验,已经了解很多物体在颜色、大小、形状等方面的不同,对生活中固体混合分离的例子也有一定了解。本节课有利用,但对于混合分离利用的是物质的不同性质还是缺乏概念。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本节课旨在从生活中常见的沙子和食盐出发,通过一系列活动让学生了解物体是有很多特点的,利用这些特点可以分离混合在一起的固体,联系生活实际。

通过本前面的学习,学生对水的有了进一步的全面的认知。学生对生活中的一些物质的变化也已有了丰富的生活经验,根据学生已有经验,本节课旨在从生活中常见的折纸等活动出发,通过一系列活动让学生了解物体是大小、形态变化但本质没有变化,并利用这些特点去联系生活实际。

在一年级下册《认识一袋空气》中,学生已经对空气进行了初步的研究,知道空气具有无色、无味、透明、会流动、形状不固定的特征,能够运用各种感官去观察空气,获取新知。也知道空气和石头、水两种物质比较有许多不同的特征,但是对于相同点的认知还是比较缺乏的。学生对天平这种测量工具已经有一个初步的认识,知道天平的倾斜可以反映出轻重,这是实验的基础,基于轻重的判断学生才能论证空气究竟有没有质量。

三、月教材分析

(一)教材解读

《加快溶解》一课课以食盐的溶解为例,思考“如何加快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让学生经历做出假设-设计实验-实验验证-结果分析的思维过程,了解哪些因素会影响物质的溶解速度,同时能够把实验现象转化为证据。

《混合与分离》一课中,引导学生对食盐溶液增加水分和减少水分的情况下会有什么变化的问题进行思考。通过实际观察,了解食盐在水中溶解和结晶的双向变化过程,认识到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是可逆的。

本单元以“水”为探究主题,引导学生探究物质状态之间的变化。”通过对水的三态变化(凝固、蒸发、融化)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到物质是会发生变化的。只要满足一点的条件,气液固三种物质的状态是可以相互转化的。通过学习食盐的溶解和蒸发食盐水获取食盐结晶,从而让学生明白,有些物质的变化是可逆的。

《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总结前面七课的作用,通过总结水的三态变化、食盐的溶解等活动,从而再一步验证物质是可变化的,且有些物质变化是可逆的。

第二单元1-3课,借助生活中与空气密切相关的物体来深入研究空气的特征,如占据一定空间,有质量,可以流动,能被压缩等,同样也选取了空气和另外两种不同状态的物质进行对比研究,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重点关注空气与固体、液体之间的相同点,进而对这些相同点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为本单元中持续学习空气做铺垫。对空气的物质属性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理解。在科学的大概念里,宇宙中所有的物质都是由很小的微粒构成的,空气当然也不例外。本课希望学生仔细观察有关空气压缩和扩张的现象,然后让学生试探性地从微粒的角度对现象进行解释。

(二)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

1.通过对比实验,知道搅拌和升温等方法能加快食盐在水中的溶解速度,认识到食盐在水中的溶解速度是可以改变的。

2.通过实验了解到食盐可以通过蒸发的方式从水中分离出来。

3.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知道一些物质的状态虽然发生了变化,但物质本身的组成成分并没有改变。

4.通过感受空气和传递游戏,认识到空气总会充满各处,并具有无色、透明、无味、会流动等特征。

5.通过探究活动,知道空气能占据一定的空间。

科学思维:

1.通过加快食盐溶解速度的对比实验,认识对比实验的基本方法是:改变其中一个条件,保持其它条件不变。

2.通过比较的方法,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做出合理的判断。

3.用归纳的方法,让学生对物理变化本质进行对比理解,总结物理变化特点。

4.在传递游戏中,能归纳空气与液体、气体的相同特征。

5.通过描述、分析压杯入水、打孔观察、打气观察三个实验的实验现象,能理解并解释“空气占据空间”这一事实。

探究实践:

1.在实验过程中,能用对比实验的方法比较等量水中相同质量食盐溶解速度的不同并记录。

2.借助探究“食盐从浓盐水中析出”的活动,对实验进行描述观察、实验的结果,并对结果进行分析。

3.能通过探究活动对实验进行观察、描述,并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总结。

4.能借助身边的材料,通过运用多种感官和简单的方法,认识空气的特征,并以文字、图画、图表等多种形式进行交流。

5.能用纸团、塑料杯等材料分步操作,研究空气是否占据空间;能运用空气占据空间这一知识,使用材料设计小实验。

态度责任:

1.在对比实验的过程中,能关注食盐在水中溶解过程中颗粒的变化,增进课后继续探究的兴趣。

2.通过观察食盐与水混合与分离的过程,形成细致、客观地观察的态度。

3. 认识到水是地球上十分重要的资源,形成保护水和空气,珍惜淡水资源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4.了解人类的生活和生产需要从自然界获取资源,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5.能对空气能否占据空间表现出研究的兴趣;能尊重事实,对实验现象和结果如实进行记录和描述;了解“空气占据空间”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学生认识到通过搅拌和提高水的温度,能够加快食盐在水中的溶解速度。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是一个可逆的过程。 观察并记录水的三态的变化与纸、橡皮泥发生的变化。通过感受空气和传递游戏,认识空气总会充满各处,并具有多种特征。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到空气能占据空间。

教学难点:

设计对比实验进行探究,掌握对比实验的变量控制。使用过滤装置,分离食盐、沙和水的混合物。讨论交流水的三态的变化与纸、橡皮泥发生的变化它们之间的异同点。在传递游戏中,能归纳空气与液体、气体的相同特征。能对空气占据空间这一事实作出科学的解释。

(四)材料清单 四人一小组)

教师:多媒体课件、过滤过程微视频、水的三态变化视频、气球、学生实验材料一套。

学生小组准备:相同质量的食盐4份、四杯水(三杯自来水、一杯热水)、 玻璃棒1 根、秒表1只;1 份食盐、1 份清洗干净的细沙、1 份食盐与沙混合物、1 根玻璃棒、一杯清水、一块石棉网、一个酒精灯、一个三脚架、一盒火柴、一个放大镜、滤纸、一个漏斗、一个铁架台、一个烧杯;橡皮泥、圆头剪刀、白纸、水、石头、空气、自封袋、透明杯子、篮子、大号透明塑料袋、气球、哨子、学生记录本等;水槽、透明胶带、剪刀、透明塑料杯、球针、纸巾、水、打气筒、学生活动学习单,毛巾等。

四、1”的评价——作业评价

1.评价标准:

《科学课堂作业本》练习能真实地反映学生学习的情况、习惯态度,每页练习我将认真翻阅并加以合理评价,根据学生完成该作业的质量来判断其水平和能力。课堂作业实施作业质量的等级评价加书写星级评价的双评价制度,有错的及时订正并给予二次批改,培养学生认真完成作业的良好习惯。所以我把作业书面评价分正确率和字迹工整两部分。作业的正确率用A、B、C的等级评价,作业字迹的工整用“☆”等级表示。对于课堂作业本有错的孩子,进行面批二次批改,订正。能够及时订正错题的学生给予图案评价,表示订正后的表扬和鼓励,让有错的孩子不会失去信心。

2.评价标准:

A:作业独立完成,及时上交,正确率高,书写整洁;

B:作业独立完成,及时上交,有1-2个错误,能及时订正、书写整洁;

C:作业不能独立完成,迟交,错误较多,书写不认真。

5☆:书写工整美观;4☆:书写整洁端正涂改少;3☆:书写比较端正涂改少;2☆:书写较潦草;☆:书写不认真涂改多。

3. 作业本展示:

4.作业评价反馈小结:

科学作业本以检测学生达到课堂教学目标要求的水平为目的,以多种作业形式为手段,全面体现新课程的要求,是重要的过程性和诊断性评价工具。本册科学作业本突出基础性,既有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检测,又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还渗透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要求,并具有一定的弹性。利用作业本,学生可以知道自己达到教学要求的程度和存在的问题;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学习的状况和不足,进而改进教学,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带“*”的为选做题。

本月出错率较高或者较难完成的题分析与措施:1、第6课加快溶解部分对于“探究温度与溶解快慢的关系,下列做法哪些正确”、“溶解速度还与物质的颗粒大小有关,除了一杯冷水,还需要哪些材料”,这课很多涉及对对比实验控制变量的一些选择,很多学生不理解容易混淆,在课堂上先明确对比实验的概念,控制变量研究其中一个因素,研究什么改变什么,每次只改变一个条件,其他条件保持不变。对于这种题型学生做错的还要多整理。2、作业本16页“大部分物质都有热胀冷缩的现象,下列现象属于物质热胀冷缩的是”有些学生会选水结冰时体积变大,这其实时水特殊的一个现象,水在温度下降到4℃以下时体积反而会变大,遇冷结冰,是冷胀。还有一些学生选了往气球里吹气,这其实是往气球里加气,空气占据空间。学生做题时还需提醒还多读题理解要细心审题。

五、X”评价

“X”评价指的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除课内作业以外的其他评价方式,它是针对学生的弱项和难点开展的过程性评价活动,以此更加全面地考察学生的各方面能力。使学生认知、能力、情感全面协调发展。面向全体,关注个性,实施作业分层多元设计。利用形式多样的活动引领学生学习科学,树立学习兴趣。每次活动对表现优秀的同学盖奖励星贴纸,集齐数量最多的同学将获得本月“科学之星”称号并奖励星卡。并且这学期我会奖励科学家名片的方式来兑换星卡和积分,来提供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

(一)活动一:加快溶解

1.活动目的

通过对比实验,知道搅拌和升温等方法能加快食盐在水中的溶解速度,认识到食盐在水中的溶解速度是可以改变的。

2.活动过程:

探究温度与溶解的关系:

1)准备两份相同质量的食盐。

2)将两份食盐分别同时倒入两杯同样多的热水和冷水中。

3)静置不动,观察比较食盐溶解的快慢。

4)将观察结果记录下来。

探究搅拌与溶解快慢的关系:

1)准备两份相同质量的食盐。

2)将两份食盐分别同时倒入两个盛有同样温度、同样多水的烧杯中。

3)搅拌其中一个烧杯,另一个烧杯不搅拌,观察比较食盐溶解的快慢。

4)将观察结果记录下来。

3.活动评价标准:

5☆:课上小组分工明确,规范操作,轻声交流,及时记录,认真倾听,桌面整理整洁。

4☆:小组合作边实验边记录,讨论较轻,能认真倾听别人的观点。

3☆:小组合作分工不明确,没有边实验边记录,纪律性差桌面较乱。

4.活动剪影:

5. 活动小结:

本次通过两个探究活动,使学生认识到想要解决“如何加快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必须通过对比实验,进而学习进行对比实验时只能改变其中的一个条件,保持其它条件不变。通过探索活动让同学们认识到1.食盐在热水中比在冷水中溶解的快;2.食盐在搅拌时比不搅拌溶解的快。同时鼓励学生对影响溶解的因素进行思考:还有哪些方法能够影响食盐在水中的溶解?发现在设计实验的过程中,学生并不能够有意识地控制变量,会同时加热水和搅拌,这样利用学生最开始设计的实验方法是不能得出结论的。这时可以让学生先说一说这个实验该怎么做。然后通过学生阅读课本的形式或课件出示参考方法,让学生对自己提出的实验方法进行完善。

首先,要准备两份质量一样的食盐,采用爱牛材料箱的2克称量勺比较方便。第二步,将食盐加入到两杯一样多的热水和冷水中。这里在加入食盐的时候,指导学生将两份食盐同时放入冷水和热水中。冷水和热水需课前提前准备,要注意两杯水的分量要一样多。第三步,观察食盐在水中的溶解情况。教师要提醒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不能摇动、搅拌水杯中的水,要保持静止。这里渗透了控制变量的思想,在这个实验中,变量只有一个——水的温度不同。在实验时应该选择温度差异比较大的两杯水,如果热水的温度不够高,溶解速度的快慢区别会不明显,给学生造成干扰。同时在实验的过程中,提醒学生要静下心,仔细观察,切不可急躁。最后,学生要将观察到的结果记录下来。

(二)活动二:《混合与分离》

1.活动目的

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知道一些物质的状态虽然发生了变化,但物质本身的组成成分并没有改变,用归纳的方法,让学生对物理变化本质进行对比理解,总结物理变化特点。

2.活动过程:

1)用筛子分离食盐和沙

2)思考怎样将食盐和沙分离,交流讨论食盐和沙子的特点。

3)用水分离食盐和沙:先溶解再过滤。

4)分离水和食盐:倒入盐水——边加热,边搅拌——当有大量白色颗粒出现时,熄灭酒精灯,用余温将其烘干——冷却后,用玻璃棒收集白色颗粒。

3.活动评价标准:

5☆:小组合作配合默契,能用正确的方法将食盐和沙分离出来,操作过程中轻声讨论,完成实验后整理好材料,及时记录,乐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能认真倾听,课堂秩序优秀。

4☆:小组合作较默契,完成实验后整理好材料,能认真倾听并记录。

3☆:小组合作较差,完成实验后未整理好材料没有认真倾听,纪律松散。

4.活动剪影:

5.活动小结:

本次活动“食盐与沙混合物的分离”,我先应先让学生观察食盐与沙的特点,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两种物质不同的特点将其分离。利用水这一点学生很难自己想到,需提醒学生:“利用本单元我们一直在研究的水来试试看行不行?”引导学生进行尝试。食盐在水中溶解了,而沙没有在水中溶解,如何将沙与食盐溶液分离?这时候自然引出过滤装置。之后结合盐田晒盐这一现象,引导学生讨论:如果杯中的水分因蒸发而减少,已经溶解的食盐会怎么样?如果杯子里的水分全部蒸发掉,溶解在水里的食盐会怎么样?

在指导学生做加热浓盐水实验时,由于学生要使用酒精灯,教师需通过讲解、演示,让学生再次熟悉和掌握酒精灯的正确使用方法。并且要特别强调使用酒精灯应注意相关安全事项。待蒸发皿冷却至不烫手后,让学生用放大镜观察白色颗粒,比较白色颗粒与食盐是否一样。组织学生讨论:白色颗粒是食盐颗粒吗?最后教师告诉学生,这些就是食盐。这些食盐在颗粒形状和颜色上都会与原食盐颗粒有所不同,教学中无须回避。利用水进行混合物分离实验过程中,需要提醒学生及时记录两种物质在水中发生的变化。

(三)活动三:《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

1.活动目的

在观察并记录水的三态的变化与纸、橡皮泥发生的变化的过程中,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知道一些物质的状态虽然发生了变化,但物质本身的组成成分并没有改变。

2.活动过程:

1)用橡皮泥做各种东西,让橡皮泥发生变化。

2)用纸做各种东西,让纸发生变化。

3)比较上面橡皮泥和纸的变化与水的变化的相同之处。

3.活动评价标准:

5☆:能认真用纸和橡皮泥做东西体验,乐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能坐姿端正认真倾听。

4☆:能认真用纸和橡皮泥做东西体验,坐姿端正认真倾听。

3☆:没有认真用纸和橡皮泥做东西体验,没有端正坐姿认真倾听。

4.活动剪影:

5.活动小结:

本次活动前先留出两分钟时间给学生思考“橡皮泥、纸的变化与水的变化是否相同”,然后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进行接下去的探索活动。小组提供一张纸、一块橡皮泥(可课前布置让学生带一些橡皮泥效果纸鹤注意时间安排以及剪刀使用安全提醒。学生制作完成后可安排展示交流环节,让学生分享成品的喜悦更好)和一把圆头剪刀或学生自带的小剪刀,让学生用橡皮泥制作一件自己喜欢的物品,用纸折飞机或千,展示环节结束后将材料和作品整理完毕放回材料桌上以免干扰后续研讨。学生完成活动后可提问“想一想这些物品还是纸、还是橡皮泥吗?”在班级内组织交流,引导学生思考这种类型的变化的特点。“它们还是原来的物质吗?”并说明原因。学生在探索研讨中理解一些物质的状态虽然发生了变化,但一般来说物质本身的组成成分却没有改变。然后对比橡皮泥、水、纸变化的相同处,发现物质的大小、形状等特征的改变不影响物质的本质变化。

(四)活动四:《感受空气》

1.活动目的

通过感受空气和传递游戏,认识到空气总会充满各处,并具有无色、透明、无味、会流动等特征。在传递游戏中,能归纳空气与液体、气体的相同特征。

2.活动过程:

做传递游戏:

1)将水、石块、空气分别装入合适的容器里,每个容器中只能装一样物品。

2)将装好的物品依次传递给组内的每位同学。

感受空气:

1)往大号透明塑料袋中兜入空气,使袋子鼓起来,扎紧袋口,用手轻轻触摸装入空气的塑料袋。

2)双手分别抓住装有空气的大塑料袋底端的两角,将塑料袋的封口朝下,打开封口。

3)用嘴吹哨子。

4)吹大气球,扎紧气球口,用手轻轻挤压气球;用手向上掂气球。

3.活动评价标准:

5☆:小组分工明确,轻声讨论,完成实验后整理好材料,及时记录空气对应的特征,乐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能认真倾听,课堂秩序优秀。

4☆:小组分工较明确,完成实验后整理好材料,能认真倾听并记录。

3☆:小组合作较差,完成实验后未整理好材料没有认真倾听,纪律松散。

4.活动剪影:

5.活动小结:

    这部分的内容主要有两个活动:一是做传递游戏;二是感受空气。课本上提供了 3 种不同的容器,分别是碗、自封口塑料袋、塑料杯让学生选择合适的容器,分别把石头(固体)、水(液体)和空气(气体)装进这些容器中,然后依次传给小组的每一个同学。传递的方式有两种:一是连同容器一起传递石块、水和空气,二是把石块、水和空气从一个学生的容器中传递到另一个学生的容器中。传递可以让学生对3 种物质的特征有更充分的感知,比如传递过程中,不论是用什么容器,石块都是比较容易被传递的,而水和空气可能会溢出来;如果使用的是软质容器,在挤压过程中,还能感受到 3 种不同状态的物质是否可以被压缩变形。

    游戏开始前和游戏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观察空气与石头和水的共同特征有哪些。传递游戏所暗含的教学意义在于,学生可以具体地感知到空气是一种比较特殊的物质,空气可以被传递,但又与固体和液体有较大的区别,比如不易被观察、容易泄漏、不太好密封、不太容易感受到它的质量等等。第二个活动是感受空气。教课本展示了几个学生用一个大塑料袋来捕捉空气的场景,还有吹口哨、玩气球,这些和空气有关的游戏和活动还有很多,目的是借助生活中常用的物品,发现空气的特征和作用,丰富学生的感性认知。比如,拥抱充满空气的大袋子,可以感受到袋子很软,说明空气占有一定空间也容易被挤压。抛气球,可以看到气球缓慢落下,说明袋中的空气很轻。吹口哨,可以感知到空气的流动和发出声音。这些活动可以指引着学生开展有关空气特征的深入研究。

六、10月份过程性评价反思

在科学教学中,我认为通过在教学中融入创造性思维教学,这样不仅让自己提高了自身的业务水平和创新能力,同样也能不同程度的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具体提高的程度如何,视学生的基础素质和训练的程度而定。以下是我对本月教学的几点反思

1.上课的过程中,要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适当的给于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之间共同讨论、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我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结合新教材理论知识,课堂上设计新颖、小学三年级科学愉快的教学方法,增强趣味性,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掌握知识、 技能。平时我细心观察本班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好调查小结工作,针对不同性质的学生,根据其的实际情况拟订学习目标,以目标来激励学生进步。

2.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始终把自己作为一名参与者,及时的和学生沟通,用敏锐的眼光去观察它们已经发现了什么,还准备去怎样发现等等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地位。教学是师生双边活动,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取决于教学氛围和师生关系的和谐程度。营造一个生动、活泼、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前提和保证。

3.在提问的方式方法上,我觉得要注意学生的知识范围,问题所涉及的知识点不易太难。三年级学生开始不会提问,只是感兴趣,因为他们不知从哪入手,不知提什么样的问题。起始阶段,我们应注意通过教师示范提问,向学生展示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使学生受到启迪,有法可循。在示范提问的基础上,教师还应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适当启发引导,让学生尝试提问。我们要用心呵护学生的好奇心,培养他们敢问、爱问、善问的精神。但与此同时,还要帮助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对于其他一些问题,不能不管不问,要尊重每位同学的思想成果。

活动评价总表如下:

仰山小学低段学生过程性表现评价登记表

班级:年级

学科:科学



评价人:黄雪萍

项目

姓名

加快溶解

《混合与分离》

《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

《感受空气》

夏燚

4

5

5

5

林圣阳

5

5

5

5






注:采用    级评价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