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雪萍三上科学9月份1+x评价

2023-09-14

三年级科学黄雪萍9月份1+X评价

一、学习内容

9月份学习内容为: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1单元1--5课:《水到哪里去了》、《水沸腾了》、《水结冰了》、《冰融化了》、《水能溶解多少物质》。

二、学情分析

水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东西之一,水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学生在一年级下册《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学习时,对水已经进行了一些学习和观察。虽然水也是孩子们生活中常见的,但如何将学生对水的零散的、生活化的认知向科学概念转化呢?这是我们期待学生关注和探究的问题。

学生在生活中经常会见到水沸腾的现象,但多为感性认识,比如水在加热过程中温度会上升、水烧开时会有气泡产生同时发出声响等等。用温度计测量水温以及用酒精灯加热水的实验,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教师进行正确规范的实验指导。

不少学生在平时生活中,已经有了这样的经验:水在一定的温度下能结成冰。甚至有的学生就已经知道了环境温度在很低的情况下,水能结成冰。但是,从什么温度开始结冰,水在结冰过程中,要向周围放出热量,学生的体验不多。

《冰融化了》是学生观察水结冰的变化过程后展开的。学生对冰既熟悉又陌生:冰融化这个过程,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经验,但学生往往缺少细致地观察冰融化的过程,也没有比较冰融化成水后体积的变化。因此观察并记录冰融化成水的变化过程就成为本课重点,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认真记录,有序交流等良好的科学习惯。在一年级的时候,学生学习过《它们去哪儿了》,知道水能溶解盐、红糖, 不能溶解小石子,判断溶解的现象是颗粒看不见了。这节课,在基于学生对溶解的已有认知上继续探究盐、小苏打这些能溶解的物质,究竟能溶解多少。

三、月教材分析

(一)教材解读

《水到哪里去了》是单元起始课,本课有四个活动,一是解释水去哪儿了,二是说说生活中的蒸发现象,三是用实验解释蒸发现象,四是比较水和水蒸气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水结冰了》旨在引领学生探究水的沸腾实验,观察水的沸腾过程,能从探究实验中获得并记录水沸腾的相关现象与证据,与已有的认知形成冲撞、整合,获得深刻的身心体验。水的沸腾实验中有温度计的使用、石棉网的作用、酒精灯加热的注意事项、水量和水温的选取、仪器摆放的方法介绍等问题,内容多且杂。通过前面两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水在一定条件下会变成水蒸气,水蒸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沸腾是水受热超过一定温度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沸腾过程中水的温度不再发生变化。本节课要研究水在什么条件下会结冰,以及水结冰后有哪些变化。水的这种变化是怎样产生的,即水是怎样结成冰的。学生经历观察水结冰过程,得出当环境温度低于 0℃,水的温度下降到 0℃时,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变成了固体状态。水在结冰过程中,要向周围放出热量。

《冰融化了》学生将经历观察冰融化成水的变化过程。教材希望学生在关注冰状态发生变化的同时,还能注意到其他现象。本课安排了三项探究活动:一是学生用吸管或吹风机向冰块吹热气,观察冰块的变化,引导学生思考冰块融化的原因;二是将结冰的试管放入热水中,观察冰融化成水的变化过程。通过在试管上做标记,了解冰融化成水后体积会减小;三是比较水、水蒸气和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建立起三者之间的转化关系。

《水能溶解多少物质》本课通过回顾“哪些物质能够溶解在水中”,聚焦“5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和小苏打”,学生经历“猜测-讨论-验证”,用对比实验来研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得出同样多的水能够溶解的食盐和小苏打的质量是不同的,并使学生初步建立控制实验变量,防止干扰的实验意识。学生通过不同的方法会使实验的快慢和数据的精确度不同,但是都能得出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数据,发现不同物质在等量的水中溶解的量是不一样的。

(二)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

1.通过“水到哪里去了”的探究实验,知道水在一定条件下会变成水蒸气,认识水蒸气是一种无色无味透明、看不见、摸不着的气体。

2.通过利用酒精灯给水加热的活动,知道水受热超过一定温度时会沸腾,水沸腾后温度不再发生变化。液态的水变成气态的水蒸气,体积会变大。

3.通过观察和测量水结冰实验,知道当环境温度发生变化后,水的温度和状态也会发生变化;认识到当水的温度下降到 0℃时,开始结冰,变成固体状态,并且向周围放出热量。

4.观察加热后冰块的变化,知道冰在融化过程中,要从周围吸收热量,热量是使水的状态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知道当环境温度高于0℃时,冰开始融化。

5.通过实验观察,知道水能溶解食盐和小苏打;认识到同样多的水能够溶解的食盐和小苏打的质量是不同的。

科学思维:

1.通过观察水的蒸发现象,比较、分析、归纳出水和水蒸气的异同。

2.通过交流、分析、概括等方法,知道水沸腾与水蒸发两种现象的异同。

3.用比较的方法,能区别水和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4.用比较和分析的方法,能找到冰融化成水后体积变化的证据,能建立起热量和水的状态变化之间的联系。

5.能初步建立直观模型解释物质在一定量水中的溶解程度。

探究实践:

1.能设计并实施简单的对比实验,对水的蒸发现象提出合理的解释。

2.能够正确利用酒精灯给水加热,用口述、图文结合、数据等方式表达水加热过程、水沸腾时观察到的现象。

3.在观察水结冰的过程中,能用温度计测量和记录出水结冰时的各种变化,会思考冰与水是否为同一种物质。

4.能在加热冰块的过程中,观察并记录现象,收集冰融化成水体积变化的证据和热量变化的证据,得出结论。

5.对比实验的方法,能观察物质在一定量水中的溶解程度。

态度责任:

1.在探究实验中,形成细致、客观的观察态度,培养对水深入研讨的好奇心。

2.在探究实践活动中,形成实事求是、重视证据的科学态度以及愿意与他人合作、乐于交流的学习态度。

3.在观察水结冰的实验活动过程中,能产生对物质状态变化的兴趣,保持认真、细致的观察水的不同状态转化的态度。

4.在探究过程中,能保持认真、细致的实验态度,能意识到细致的观察能获得更多的发现。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设计对比实验来观察“水到哪里去了”并解释观点。观察水加热和沸腾过程中产生的现象。分析发现水结冰过程中的温度变化。经历冰融化成水过程中现象的观察。发现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的量不一样。

教学难点:

理解水蒸气的特点并能区分“水蒸气”与“白汽”。水沸腾现象的实验和分析。初步建立水的形态变化与热量变化有关系的概念.感知水的状态变化与热量有关,水的三种状态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通过规范的操作获取 25 毫升水中食盐和小苏打溶解的量。

(四)材料清单 四人一小组)

教师:学生实验材料1套、班级记录表、教学课件。

学生:两个完全相同的透明杯子、棉签、一片保鲜膜、一根橡皮筋;试管、清水、碎冰、温度计、烧杯、食盐、小勺、橡皮筋;三角架、石棉网、烧杯、酒精灯、温度计、硬纸盖、水;冰块、吸管、蒸发皿、结冰的试管(或碎冰冰)、烧杯、热水、记号笔;食盐20g、小苏打20g、烧杯2只(装50ml水)、玻璃棒2根。

四、1”的评价——作业评价

1.评价标准:

《科学课堂作业本》练习能真实地反映学生学习的情况、习惯态度,每页练习我将认真翻阅并加以合理评价,根据学生完成该作业的质量来判断其水平和能力。课堂作业实施作业质量的等级评价加书写星级评价的双评价制度,有错的及时订正并给予二次批改,培养学生认真完成作业的良好习惯。所以我把作业书面评价分正确率和字迹工整两部分。作业的正确率用A、B、C的等级评价,作业字迹的工整用“☆”等级表示。对于课堂作业本有错的孩子,进行面批二次批改,订正。能够及时订正错题的学生给予图案评价,表示订正后的表扬和鼓励,让有错的孩子不会失去信心。

2.评价标准:

A:作业独立完成,及时上交,正确率高,书写整洁;

B:作业独立完成,及时上交,有1-2个错误,能及时订正、书写整洁;

C:作业不能独立完成,迟交,错误较多,书写不认真。

5☆:书写工整美观;4☆:书写整洁端正涂改少;3☆:书写比较端正涂改少;2☆:书写较潦草;☆:书写不认真涂改多。

3. 作业本展示和优秀作业展评:

4.作业评价反馈小结:

科学作业本以检测学生达到课堂教学目标要求的水平为目的,以多种作业形式为手段,全面体现新课程的要求,是重要的过程性和诊断性评价工具。本册科学作业本突出基础性,既有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检测,又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还渗透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要求,并具有一定的弹性。利用作业本,学生可以知道自己达到教学要求的程度和存在的问题;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学习的状况和不足,进而改进教学,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带“*”的为选做题。

本月出错率较高或者较难完成的题分析与措施:1、作业本第2页,科学阅读:人们把水蒸气预冷变成小水珠的现象称为(),很多学生会选A选项“蒸发”,对于这些学生,主要存在的问题在于没认真看阅读内容,就看到这节课主要学习的内容《水到哪里去了》,就只记得蒸发了。熟不知水和水蒸气可以互相转换,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时是蒸发,水蒸气变成水的过程是凝结,在教学过程中,我可以多举例生活中的现象帮助学生加以区分,另外学生在做题过程中养成认真阅读,划出关键信息内容的习惯。2、作业本9-10页的6个选择题和科学阅读出错率较高,主要原因在于做实验前注意事项学生每认真倾听,做完实验后没时间总结,导致很多题没仔细思考,科学阅读则是对溶解度的数据分析存在困难,让学生学会找到食盐的溶解度,并在表格中对应找到食盐的溶解性等级范围。

五、X”评价

“X”评价指的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除课内作业以外的其他评价方式,它是针对学生的弱项和难点开展的过程性评价活动,以此更加全面地考察学生的各方面能力。使学生认知、能力、情感全面协调发展。面向全体,关注个性,实施作业分层多元设计。利用形式多样的活动引领学生学习科学,树立学习兴趣。每次活动对表现优秀的同学盖奖励星贴纸,集齐数量最多的同学将获得本月“科学之星”称号并奖励星卡。并且这学期我会奖励科学家名片的方式来兑换星卡和积分,来提供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

(一)活动一:水到哪里去了

1.活动目的

通过“水到哪里去了”的探究实验,知道水在一定条件下会变成水蒸气,认识水蒸气是一种无色无味透明、看不见、摸不着的气体,通过观察水的蒸发现象,比较、分析、归纳出水和水蒸气的异同。

2.活动过程:

1)向两个大小、形状相同的透明杯子中加入等量的水,标出水的高度。

2)用塑料薄膜盖好其中一个杯口,并用橡皮筋固定,另一个不盖。

3)把它们放到通风和向阳的位置,静置。

4)2-3天后,观察两个杯子中水量的变化。

5)回家继续做水蒸发家庭实验观察,思考水究竟到哪去了?

3.活动评价标准:

5☆:课上小组分工合作轻声交流及时记录,认真倾听,课后能继续做好家庭小实验。

4☆:小组合作学习边实验边记录,讨论较轻,能认真倾听别人的观点,课后能继续去做家庭小实验。

3☆:小组合作分工不明确,没有边实验边记录的习惯或者纪律性差,没有做家庭小实验。

4.活动剪影:

5. 活动小结:

本安排了两个实验,一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水蒸气的特点,二是为了让学生观察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我在上新课前一两天布置每个班学生提早去做水蒸发的实验,发现有些学生做是做了,但没有控制好条件。所以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我又再次提醒学生控制好变量,如实验一中两个杯子大小、形状一致,两杯水的起始水量相同;还应提醒学生做好标记,以便记录下相应的实验现象。基于对水和水蒸气的理解,利用维恩图比较水和水蒸气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怎样解释两个杯子出现的不同现象?依据是什么?”学生基于一定的生活经验,会较容易地回答没有覆盖塑料薄膜的杯子里的水都“跑”到空气中了,而覆盖了塑料薄膜的杯子里的水在跑出去的过程中被拦住了。学生对水和水蒸气有了一定的了解,对于它们无色、无味、透明的特征比较容易回答出,但对于它们没有固定的形状、水蒸气没有固定的体积等特点还不熟悉,需要适当引导。

(二)活动二:《水沸腾了》

1.活动目的

通过利用酒精灯给水加热的活动,知道水受热超过一定温度时会沸腾,水沸腾后温度不再发生变化。液态的水变成气态的水蒸气,体积会变大。通过交流、分析、概括等方法,知道水沸腾与水蒸发两种现象的异同。

2.活动过程:

1)如果我们不停地给水加热,会出现什么现象?说一说或画一画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2)给烧杯里的水加热,观察和记录水在加热过程中的变化:在烧杯中加入一些清水,放在火上加热;观察加热过程中水的变化和温度的变化,记录水沸腾时的温度;观察水沸腾时,水中、水面和水面之上的各种现象;将套有塑料袋的漏放在沸腾的水面下(塑料袋被挤压过),观察袋子的变化。

3)回家在家长陪同下做水沸腾家庭实验。

3.活动评价标准:

5☆:小组合作配合默契,轻声讨论,完成实验后整理好材料,及时记录,乐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认真倾听,课堂秩序优秀。

4☆:小组合作较默契,完成实验后整理好材料,能认真倾听并记录。

3☆:小组合作较差,完成实验后未整理好材料没有认真倾听,纪律松散。

4.活动剪影:

5.活动小结:

沸腾现象是在学生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的,但大多数学生不会太在意,只有较为模糊的感性印象,例如温度的上升、沸腾时的气泡以及声音等,缺乏对该过程具体的认知,所以在课前我布置学生能提早在家用电热水壶或锅,在家长的陪同下去关注水沸腾的过程现象。在本节课中,学生主要应做好探究水的沸腾实验,观察水的沸腾过程,能从探究实验中获得并记录水沸腾的相关现象与证据,与已有的认知形成冲撞、整合,获得深刻的身心体验。对于 3 年级的学生来说,第一次接触酒精灯等实验器材,这些器材的组装和使用是难点。本节内容水的沸腾实验中有温度计的使用、石棉网的作用、酒精灯加热的注意事项、水量和水温的选取、仪器摆放的方法介绍等问题,内容多且杂。课堂上我适当降低难度和要求,着重于温度计的使用和酒精灯加热的注意事项,实验过程强调一定要注意安全问题和防烫。

水在加热过程中发生了哪些变化?通过给烧杯里的水加热,水面会有热气产生,杯中会产生气泡,并且沸腾前后气泡的大小、多少都有变化。虽然学生会对明显的现象产生深刻的印象,但他们的观察可能并不十分有序和全面,需引导学生从水中、水面和水面之上进行观察,并做好详细的记录。第二个问题是“水在达到什么温度时沸腾?水沸腾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什么现象?对于这个问题一是为了明确水的沸点。在正常压强下,水的沸点是 100℃,这是学生比较容易观察到的现象,但学生可能会忽略水在沸腾过程中一直保持 100℃的现象;二是为了进一步引导学生有序地观察,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

(三)活动三:《水结冰了》

1.活动目的

通过观察和测量水结冰实验,知道当环境温度发生变化后,水的温度和状态也会发生变化;认识到当水的温度下降到 0℃时,开始结冰,变成固体状态,并且向周围放出热量。用比较的方法,能区别水和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活动过程:

1)在一支试管中加入约四分之一的清水,在水面处做好标记。

2)将装有清水的试管放入盛满碎冰(加入了食盐)的容器中用温度及测量试管中水的温度。

3)温度计插入水中的位置保持不变,等待试管中的水结冰。

4)当试管中的水开始结冰时,记录温度。

5)水完全结冰后,在试管上标记冰柱的高度。

3.活动评价标准:

5☆:小组分工明确,轻声讨论,完成实验后整理好材料,及时记录水结冰过程中的温度变化及体积变化,乐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能认真倾听,课堂秩序优秀。

4☆:小组分工较明确,完成实验后整理好材料,能认真倾听并记录。

3☆:小组合作较差,完成实验后未整理好材料没有认真倾听,纪律松散。

4.活动剪影:

5.活动小结:

对于在教室环境下让试管里的水结冰学生表示很惊奇,都想亲自尝试下。如果想亲眼目睹水结成冰的全过程,让学生思考可以怎么做实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想要水结成冰,一般会将水放进冰箱,而在教室里让学生自己尝试着去想实验方法,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与积极性。在学生说了各种实验方法后,出示本课的实验材料:烧杯、碎冰、食盐、试管、温度计等,然后给学生一些提示与启发:“你觉得今天我们可以怎么做?”在学生的不断补充、完善后,梳理、总结出本课的实验方法。

在活动中,需要提醒学生:①做两次标记,第一次是试管中倒入清水后,第在活动中,要提醒学生:①做两次标记,第一次是试管中倒入清水后,第二次是试管中的水完全结冰后;②温度计的位置不能动,也不要碰到试管壁;③仔细观察水结冰的变化过程,当水开始结冰时,记录温度。有有些班级大部分小组都能成功,有些小组则相对慢一些,这就需要教室准备充足的碎冰块以备不时之需。

(四)活动四:《冰融化了》

1.活动目的

观察加热后冰块的变化,知道冰在融化过程中,要从周围吸收热量,热量是使水的状态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知道当环境温度高于0℃时,冰开始融化。用比较和分析的方法,能找到冰融化成水后体积变化的证据,能建立起热量和水的状态变化之间的联系。能在加热冰块的过程中,观察并记录现象,收集冰融化成水体积变化的证据和热量变化的证据,得出结论。

2.活动过程:

1)取一小块冰,用吸管不断地向冰块的某一部分吹热气,观察冰块的变化,说一说冰块融化的原因。

2)取一支结冰的试管,在冰面处做上标记,把试管浸在热水里,观察冰的融化过程。

3)在冰完全融化后,在水面处做上标记,比较冰和水的体积。

3.活动评价标准:

5☆:小组分工明确,轻声讨论,完成实验后整理好材料,及时记录食冰融化过程中和融化之后的温度变化及体积变化,乐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能认真倾听,课堂秩序优秀。

4☆:小组分工较明确,完成实验后整理好材料,能认真倾听并记录。

3☆:小组合作较差,完成实验后未整理好材料没有认真倾听,纪律松散。

4.活动剪影:

5.活动小结:

学生对冰都很喜爱,但实际冰对于他们来说既熟悉又陌生:冰融化这个过程,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经验,但学生往往缺少细致地观察冰融化的过程,也没有比较冰融化成水后体积的变化。因此观察并记录冰融化成水的变化过程就成为本课重点,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认真记录,有序交流等良好的科学习惯。学生通过吸管吹冰块理解热量是冰块融化的关键。通过引导学生在试管上做标记,了解冰融化成水后体积会减小,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良好习惯。

 

六、9月份过程性评价反思

三年科学采用大单元的模式,学生能够在一段较长的时期内深入研究,这是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学生发展需要的前提下做出的改进。新教材理念追求的是"一英寸宽,一英里深"的探究活动,这对激发学生持续的研究兴趣,经历较为完整的探究过程,以及实现科学教育目标的多元整合都是十分有利的。大单元的设计,可以使学生在持续一个月的主题学习中学习兴趣不断得到激发,探究活动不断深入,学习活动能够向着更多,更广阔的领域拓展,获得更为全面和丰富的学习体验。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活动之间的结构联系,促使学生不断产生新的问题,以问题推动探究活动的逐步深入。

本月《水》单元教学更加注重科学素养的培养,探究方法不断丰富。对于学生来说,他们总是对周围的世界充满了极大的好奇心。科学上的发明,发现也往往正是由观察迈出的第一步。所以把观察作为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的第一个重要方法加以强调是完全正确的,也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随着科学探究活动的逐步深入,探究的方法自然应该得到不断丰富。其中的猜想和推测,是科学研究过程中两个重要的环节。加强了对学习主体的研究,构建以儿童心理发展为线索的科学探究体系。活动设计充分遵循了儿童认识发展的顺序,从学生们可观察到的微小变化开始,从关注学生身边的事物开始,用学生的眼光去看待事物,努力促进他们去建立自己的观点和概念。

为了更好地对学生科学表现记录,我采取了以下措施:1、开展生动的科学课,引领学生进行主动地探究学习。2、建立科学文件夹,记录学生在科学课上的学习进展情况。文件夹包括以下内容:科学记录本、自己搜集的文字;图表、图片、照片、观察报告、实验报告、记录表、评价表等,并对学生做的文件夹进行展示与评比。

活动评价总表如下:

仰山小学低段学生过程性表现评价登记表

班级:年级

学科:科学



评价人:黄雪萍

项目

姓名

水到哪里去了

《水沸腾了》

《水结冰了》

《冰融化了》

夏燚

4

4

4

5

林圣阳

5

5

5

5






注:采用    级评价方式。